基隆市水環境改善計畫

旭川河-歷史人文

旭川河原為基隆市區的石硬港河(現在的南榮河)下遊河道,基隆市區的第一條街肆──崁仔頂街就建於河畔。

基隆地區在早期四大港門,分別是田寮港、蚵殼港、牛稠港及石硬港。其中石硬港起源於紅淡山西南麓,並由南向北流貫紅淡山和獅球嶺之間,因河川兩岸岩石堅硬,故名為「石硬港」河,後稱南榮河。日治時期,流經基隆市區的石硬港河下遊河道稱為旭川河。

日本統治臺灣初期,實施「基隆市區改正計畫」(即都市計畫)以及基隆港築港工程,將基隆西南西定河下游以及旭川河進行改道工程,將兩條河道合流,並整治成為運河,稱為「旭川運河」或「南榮運河」。

基隆港的四港門以石硬港流域較長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段,下游注入基隆港,也就是「崁仔頂」發展地,日據時代將石硬港下游與蚵殼港合流,稱為旭川河,旭川河具有運河的功能,一直使用到光復後。民國67年,基隆市政府將旭川河加蓋,至今少有人知道這條不見天日的旭川河。石硬港的中游和上游,在日據時代屬偏僻的農耕地,現在熱鬧街市的模樣,是近30年才發展成的。

1929年,日本人開始基隆港的第四期築港工程,並同時進行市區內河川的整治。在此之前,位於市區西側的西定河下游進行改道工程,改與南榮河的河道合流,並將此河段整治成為運河,於1909年動工,1912年竣工。完工後,日本人將此運河取名為「旭川」,並設置船渠及小型碼頭設施。

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,旭川改名基隆運河,旭川河穿越市中心到基隆港,一般稱為「旭川河」或「旭運河」。由於基隆市區的面積開始擴張,但基隆的平地面積狹小,市區已經沒有更多的平地可供開發,使得與河爭地成為了舒緩市街混亂的重要選擇之一。

於是1959年基隆市政府動工,填平仁五路附近旭川河的船澳及部份南榮河河床,之後在此新生地上興建了東和大樓及基隆市警察局第一分局廳舍。由於旭川河於戰後日漸淤塞,市府在1975年至1978年間於旭川河進行大規模的整治工程,在整個旭川河的河面上加蓋,興建了明德、親民、至善三棟大樓,並將原本旭川河岸的住戶遷入。

BA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