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隆市水環境改善計畫

田寮河-歷史人文

田寮河貫穿市中心流入基隆港,見證整個城市的發展歷史,伴著許多市民一同成長。

田寮港原為田寮港庄,田寮河岸大部屬之,田寮港於清光緒卅四年(西元一九 O 八年)開工整治,清末日治初期,因地方人口聚集逐漸繁榮,田寮河成為上游伐木和煤礦運輸至下游的水運要道,民國十八年再延築,在愛七路附近及末端零竹船渠各一處,專供運肥料、煤炭、木材等貨物。

田寮河發源於槓子寮,舊稱田寮港頭一帶,即現今基隆市信義國中的東北側山谷,昔日本區出產煤礦,當時從源頭至基隆港河口全長約三點五公里。

基隆於民國九年改制街,至民國十三年十二月,因皆是發展港灣之修建,乃公佈實施市制,但仍沿用舊制,至民國二十年,因日本銳意建設市東郊,乃設町分丁目,整治田寮港河為工業及船隻避風兩用運河,遷設警察署,台灣肥料株式會社,海岸無線電信局擇在轄內設立,住宅區之規劃,聯外道路之開闢相繼完成。

民國前三年﹝西元 1908 年﹞開始改建,全長約一百四十五公尺,作為日治時期本港漁船起卸貨物及避風之用,民國二十年﹝西元 1931 年﹞,因河岸捕魚人口增加,再延長整建為一千七百九十四公尺,以滿足眾多漁船停泊的需求量。

基隆港建港完成後,為避免漁船與商船發生插撞,遂將魚船碼頭移至正濱漁港,田寮港的水面上遂由鋸木業所需的巨大原木所取代!

基隆的「田寮河」是臺灣第一條人工運河,一八七六年英國人布萊恩所著「在福爾摩沙的一次旅行」書中,描述田寮河曾經是上游山區煤礦運往海口的要道,兩側堤岸光滑有規則,顯然是運河化的結果,這是最早關於田寮河的記載。(出自自由電子報)民初時的名稱是「田寮港」,為注入基隆港的四條河川之一,起源於深澳坑山谷。即使是今日,大多數的在地長者仍習慣稱她為「田寮港」(漢人閩南語「河」慣稱為「港」)。她是從源頭槓子寮一路迤邐流經信義區、仁愛區至中正區的基隆港入海。

臺灣的文獻記載,最早田寮運河的開鑿工程是在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期,為基隆港築港工程的一部分,一八九五年日治初期,當地居民數僅一二六戶、六四六人,其後因為重要的公署機關設置於此區,逐漸成為基隆市區精華地段,也是基隆港築港工程的一部分。日據時期於1899年展開基隆建港工程,因田寮河流經市區,地勢低下。每到兩季常積水成災,因而在1907年實施「市區改正計畫」,填埋地勢低窪區與海面成為新市街土地,運河兩旁也成為日本人聚集居住的地方,河水清澈,魚蝦豐富,更是划船競技的好地方。

早期田寮港河亦供作基隆港內漁船避風之用,日治時期為配合基隆港築港工程,田寮港河被取直改建為運河。清治時期及日治初期,基隆港旁尚有「田寮港庄」,今屬基隆市信義區。

七十年代台灣經濟蓬勃發展,配合交通運輸所需,河面上陸續蓋起十座車行橋樑,至此宣告田寮河角色已從水上運河,欲轉型為市區的親水景觀功能。配合國家經濟蓬勃發展,基隆港進出口貨運頻繁,交通運輸所需,於是河上便利車行的十座平板橋陸續完工,為商業的發展留下最好的歷史見證。

BACK